资讯中心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作者:研学天地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11-22 10:11:00
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计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效路径之一。研学旅行课程化是其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常态化开设的实然路经。然而,由于认识上的模糊或不确定性,以及相关条件不足,导致研学旅行难以常态化开设,无法实现其应然目标。为此,必须通过制定相关课程政策,开发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建构课程体系,开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健全研学旅行评价标准等运行机制,以推进其课程化实施,确保中小学研学旅行有效开设。

一、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的政策导向

为了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需要建构更为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就中小学课程而言,需要进一步多样化、综合化,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研学旅行比学科课程内容更丰富,具有其他学科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门“新”课程,其教学活动是“第三教学”形式,即“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1]。研学旅行通过引领学生走进自然、社会,融入生活之中,履历实践,感知鲜活的社会生活、感悟人生,在场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以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多年来,学校教育从“开门办学”走向“关门办学”,在经历过“伤痛”之后,又出现了“隐忧”,虽然经历数次改革与调整,但始终难以摆脱相对封闭型的学校教育。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研学旅行逐步进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者的视野,并被逐步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小学课程计划(试行)》中提出开设两类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丰富未成年人节假日参观、旅游活动的思想道德内涵,精心组织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等等。为此,201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各地根据此函开始试点,201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2016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颁发《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验区工作的通知》,经过试点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一些地区在推进研学旅行工作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责任机制不健全、安全保障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研学旅行有效开展。为此,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再次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对中小学研学旅行进行全面规定,从政策层面将其列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部分,为中小学研学旅行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导向。然而,在开设的过程中,实际上还没有真正纳入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之中,常常被视为利用暑期和周末的休息时间,开展冬令营、夏令营或社团活动等,缺乏持续性,流于形式,疏于管理。存在随意性、零散性较为普遍,针对性不足、实效性不强、操作性不够等问题。因此,在此情形下,其课程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价值意蕴

(一)课程化是研学旅行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研学旅行课程化是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中小学研学旅行关涉自然、社会与自我等教育内容。例如:自然景观研学旅行能够陶冶心情,让学生热爱自然、关爱自然;历史古迹研学旅行,让学生了解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国家和民族历史,热爱国家和民族;科技基地研学旅行,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热爱科学等。“教育在真实意义上发生在学校之外,只是偶尔发生在校内”[2]。

为了有效有序地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必须推进其走向科学化,其核心在于实现科学世界与中小学教育生活世界的统一并形成课程,成为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部分。然而,当下的中小学教育常常被排斥在生活世界和科学知识之外,即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他人(科学家们)创造出来的既定的知识,只要听、记,按照文本理解,因而,学生的学习在校园内、教室内和课堂内就能完成,学习的内容都掌握在他人的手中,学生被排斥在“知识”之外,接受学校教育似乎天经地义成了接受现成的知识过程和学术性学习,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学校教育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术性的学习太抽象了。他们需要看见、触摸和闻到他们所读和所写的内容”[3]。为了实现科学世界与教育生活世界的统一,让学生适时走出校园,将研学旅行变成学校的课程,才能使学校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由于研学旅行在我国中小学作为一门课程刚刚起步,研学旅行形式多样,有些地方想当然的开设,暴露出许多问题,也引起了家长与学生的不满,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只“游”不学、不研等问题。研学旅行没有科学的规划,变得杂乱无章。因此,必须将研学旅行课程化,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进行总体设计,周密安排,以推进研学旅行走向科学化,实现其设置的目的。

只有将研学旅行课程化,才能进一步明确与规划其开设的根本目的,提升生存生活的适应能力;进行综合性和深度的学习,“学科分类是任意的、人为的,这种分类常常是阻碍学习而非促进学习”[4];只有通过课程化,选择科学合理的研学旅行内容,学生才能将学习的科学知识与鲜活的社会生活世界统一起来,将认知过程与社会生活体验联系起来,真正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保证其内容的科学性和学习方式的科学化。

(二)课程化是保障研学旅行规范化的应然体现

研学旅行课程化是其规范化的重要手段与体现。研学旅行如果不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成为中小学一门必修课程,按照课程化的要求,明确其标准、学时和学分,并提供必要的研学旅行学生经费、指导教师课时经费,进行严格课程化监督与考核,则无法保证其规范化开设。

研学旅行只有像其他课程一样,设定比较固定的场地、路线和序列化活动主题,才能保障其有序有效开展,也才能增强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归属感,减少安全隐患。同时,作为一门课程,才能进入学校的课程表,保证其开设的正当性和合法地位,确保其开设的时间,也才能配备专业化的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性指导。

课程化将改变研学旅行的无序状态,构建一个从客观上衡量研学旅行成效的标尺,从而增强研学旅行活动的自觉性、有效性、规范化和有序性。通过课程化,开发系列课程内容,保障其有序规范开展。如研学旅行按照年级有侧重设置内容,一至三年级以体验感受为主,四至六年级以体验与认识为主,七至九年级以体验、认识与探究为主,高中阶段以体验、探究与实践为主。

(三)课程化是实现研学旅行有效性的实然路径

研学旅行课程化才能使整个活动始终围绕学校培养目标进行有目的开展,也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认识与认同,才能引起学生、家长与教师的重视,积极主动地参与支持研学旅行活动。

研学旅行涉及面广,“从有限的教学空间拓展到无限的自然和社会中去”[5],需要考虑与协调事务多,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需要给予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然而,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一些部门不愿意让学生进入研学旅行等导致该课程不容易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化才能引起学校及相关部门重视,按照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的要求配备专业化的教师进行教学与指导,才能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如作为课程,在开课之前,迫使学校进行专业化培训,对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提出具体目标要求,明确参与研学旅行的考核标准,以保证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取得应有的效果及安全性的开展;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专业化地指导教师协调好各方面工作,全面而及时地了解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思想、行为、心理变化,进行及时引导,帮助他们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在场体验,“知识的习得与内化无疑需要认知主体以身心一体的方式深度卷入实时的情境之中”[6],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研学旅行结束后,通过专业化的教师指导,才能及时做好总结、交流与分享,以进一步提升研学旅行工作实效。同时,课程化才能推进政府、学校与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承担起中小学生教育责任与义务。课程化是其有效开设的实然路径。

(四)课程化是推进研学旅行常态化的根本保障

研学旅行课程化才能保证其在中小学成为一种常态课程,进行常态化的开展,也才能进行常规检查,对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师生进行常态化的考评,不断优化与改进研学旅行活动。一方面,通过对研学旅行进行监督与考评,保证研学旅行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考评,减少研学旅行误区,减少安全隐患,这样该课程才能不断地跟进与调整,才能与时俱进保留优良研学旅行活动,开发更优质的研学旅行活动。通过课程化的研学旅行才能将深植于个体内心的心智模式,以及难以进行编码的知识,或难以言说的知识等变成中小学课程内容,从而创造隐性知识生成、迁移和共享的情境,在场体验与感悟,以愉悦和欢快的心情,在放松的情境中欣赏自然、社会与自我,完成隐性知识的迁移;通过课程化的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获得多重感官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给予参与研学旅行艺术的熏染,提高审美能力、合作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等,实现心灵的洗涤与情感陶冶,从而有效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学旅行课程化才能保障其按照课程设置进行有序化开设,保障其常态化开设。

三、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实践路径

(一)制定相关政策,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化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某种活动是否课程化,重要标志是关于这一活动是否有规范化的课程文件。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等。因此,研学旅行要想成为学校课程,除了国家制定相关政策规定之外,还必须制订具体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计划,并将其列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有了课程计划还需要根据该课程的特征、性质、目标等编写相应的课程标准,为该课程的具体实施提供规范化的依据,也才能进一步推动研学旅行从政策性规定走向课程化实施。同时,为了保证研学旅行有效有序进行,必须制定相应的研学旅行课程化管理文件,以改变研学旅行随意性和无序状态。

从学校层面,学校需要组建研学旅行课程化建设领导小组,以利于全面关注与协调各种关系,积极主动地开发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和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学校根据国家设置研学旅行的目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总体设计。一是制定研学旅行课程总目标。以国家研学旅行相关政策为指导,将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分解为基本发展目标和个性发展目标,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多种平台。二是编制年级研学旅行目标。根据总目标,结合年级学生身心特点,把研学旅行课程总目标分解成年级阶段目标,设计与制订《年级研学旅行实施方案》《年级研学旅行序列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做到各阶段研学旅行目标内容与组织实施相互衔接。三是结合中小学研学旅行特点,细化年级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内容、途径,建构学校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课程的未来并非像她的村庄那样‘在彼处’等着我们。我们必须从当下出发设想它们”[7]。把研学旅行列入学校必修基础课程,开足、开齐研学旅行课程,并对研学旅行的组织领导、学时学分以及课程标准、考核方式等进行规定。四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学校每学期向上级教育组织部门申报研学旅行专项活动,申请专项经费与许可。

(二)开发课程资源,确保研学旅行序列化

组建研学旅行课程研发团队,建构开放可持续发展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在开发研学旅行课程的过程中:一是分类分层进行。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分年级与分类别进行设置,研学旅行必须体现梯度、序列地开展,彰显活动的序列化和渐进性。二是坚持趣味性、丰富性与自主性。保持其内容的开放性、趣味性,“将兴趣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而且从儿童兴趣需要出发选择、组织课程教材内容”[8]。三是保持课程系统性。以主题活动方式系统性开展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有机整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课程。同时,注重研学旅行活动的总结与提升,开发典型性的课程资料,以丰富研学旅行课程资源。

由于研学旅行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实践课程,每个学校、每个地方的环境不同、条件不同,课程资源也不同,因此,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主体不是研究专家学者,需要进行本土化开发,需要因地制宜地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本学校的实际情境和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开发。研学旅行的进程是不断变化的,其目标和主题将会不断生成和发展,因此,需要进行动态性的开发。“课程是一个开放系统,通过其复杂的关联性来保持生机与活力”[9]。每次研学旅行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根据学校研学旅行目标与内容,师生协作,从而形成分段、分层实施的研学旅行活动。由于研学旅行没有教材,且关于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为此,需要从研学旅行的内涵与外延入手,对研学旅行进行重新梳理,并将其转化为研学旅行规范化的形式和内容。如果学生需要亲身履历,观察、体验与感悟等获得生存能力与建构个体知识,则开展体验式的研学旅行,“教育应该说是孩子们‘寻找自我旅程’上的帮手”[10];如果学生需要对一些间接性经验进行验证,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开展研究性的研学旅行,“深度并不是真实可见的,因为深度从我们的身体开始,直到物体的距离为准”[11]。

编写研学旅行教学设计和活动方案。根据研学旅行目标和课程内容,结合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整合研学旅行素材,开发研学旅行校本课程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各项活动要有一定的内在连续性和层次性,才能保持研学旅行有效持续化开展。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全面分析研学旅行的目标确定、内容安排、方法选择等问题,整体建构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有助于该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组建相对稳定的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指导团队。学校内部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以班主任、团委和专业性的指导教师、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教师为成员,负责研学旅行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组织开展活动,并具体指导学生研学旅行,形成学习型研学旅行团队组织。同时,多渠道吸引具有研学旅行指导能力的人员,聘请有专业特长的品德高尚的自愿者担任研学旅行指导教师,共同实施课程计划,并提供实践层面的引导与示范,对研学旅行进行统一管理、分类指导。

 (三)开辟学行基地,保障研学旅行常态化

根据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特点,需要建立稳定的基地。相关政府部分需要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相应措施,将支持配合中小学研学旅行视为部门的职责,并且制定严格的监督与评价制度,作为相关部分绩效考核指标之一,以保障研学旅行基地的稳定性。教育部门精选研学旅行基地,如博物馆、科技馆、历史古迹与自然景观等。中小学要按照研学旅行教学计划的要求,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共建研学旅行基地,不断丰富研学旅行范围,拓展研学旅行形式,规范中小学研学旅行。为了保障研学旅行课程化,还需要建设有利于有效开展的长效机制,形成网络化管理,拓展管理平台,开辟中小学研学旅行网络化协助渠道,逐步完善中小学研学旅行网络化服务,“学校的网络化……学校同周边和团体之间结成网络”[12];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项目化,学校在每学期开学之前,对研学旅行进行总体设计,并通过项目的形式申报,相关部门进行研究、支持与配合,研学旅行活动结束之后,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总结与反馈,以进一步优化研学旅行活动,保证研学旅行常态化开展。

(四)加强监督评估,促进研学旅行规范化

加强质量监控是研学旅行课程化建设的必要环节。为了保证研学旅行有效开展,必须加强监督评估,制订严格的考核方案,进行严格考核。例如,一学期结束或一学年结束,必须进行有计划的量化评价,对研学旅行常规、效果、态度等方面评价和考核。从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等不同方面收集信息,以形成全面客观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从价值取向、目标、内容、途径、手段、评价等方面对研学旅行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研学旅行课程进行及时的改进与调整,进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在评价的过程中,坚持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对研学旅行摘记、研学旅行心得进行价值判定,让学生选出最好的研学旅行成果,进行展览,以“展”代评,为其他同学提供研学旅行示范;对学生研学旅行计划、方案、过程等文本进行展示,为其他同学提供研学旅行范本。同时,对研学旅行结果进行检测,了解其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影响,进一步优化研学旅行活动,以促进研学旅行有效开展。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青年创业大厦

手机:139-1135-8195

QQ:  460-574-368

微信号:139-1135-8195

公众号:yanxuetiandi

京ICP备19029226号-2